江城概况

更多>>

江城县位于云南省南部,地理坐标在101°14`-102°19`、北纬22°20`-22°36`之间。东与红河州绿春县为邻,东南与越南接壤,南与老挝交界,西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景洪市毗邻,西北与思茅区、宁洱县相连,北与墨江县隔江相望。东西横距112公里,南北纵距64公里,总面积3544平方公里。县城距省会昆明公路里程520公里,距市政府驻地思茅区145公里。

江城县地处横断山脉,在无量山尾端。地形起伏大,切割深,形成中低山地貌。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的狮子崖海拔2207米,最低的土卡河仅317米。

江城县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冬夏两季短,春秋两季长。年平均气温18.7℃,最冷月1月,月均气温12.1℃;最热月6、7月,月均气温22.2℃。年均有霜日仅2-3天。年平均降雨量2283毫米,年均降雨天数178天。年均日照1886小时,相对湿度为85%,蒸发量为1478毫米。江城县境内有曼老江、勐野江、李仙江、曼连河、腊户河、土卡河等30条江河及200多条溪流。以康平乡营盘山为分水岭,营盘山以西河流注入曼老江… [查看详细]

人口民族

江城是彝族聚居区之一,1986年有彝族11245人。彝族跟哈尼等民族,古代同源于羌部落。彝族有悠久的历史,自公元前2世纪到现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达2000多年。云南出土文物和有关史料反映了彝族选民曾经历过一个温长的、使用石器的原始社会阶段。“昆明”、“滇”原是古代彝族部落的名称,滇池和洱海周围,曾经是彝族先民已开垦出大片“肥饶”的土地,农业生产已有一定发展,这里的社会“刚跨入奴隶社会的门槛”(《云南各族古代史略》23页)。公元649年,云南建立的“南诏”和后来建立的“大理”两个地方王国中,彝族是主要的民族成员之一。公元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军进入云南,统一“大理”地方王国,彝族地区编入了云南行省。《南诏德化碑》记载:“东爨悉归,步头已成内境。”唐代“东爨”地区即滇东,居民主要是彝族。“步头”即今红河中游的元江等地,说明早在唐朝东南的红河地区已有彝族分布。

江城的彝族有倮倮、香堂、阿鲁、老乌、阿宗、蒙化等6种称谓。倮倮属改苏支系,香堂、阿鲁属腊鲁支系,老(拉)乌属阿武支系,蒙化属腊罗支系,阿宗是彝族支系的别称。江城的彝族中倮倮支系人口最多,他们是200多年前陆续由峨山、新平、元江、玉溪、墨江、景东、普洱等地迁入的。据调查,田房、大新的彝族多数由元江迁入,个别户来自绿春。普家村的彝族由峨山迁入。三家村的彝族由新平迁入,阿渣寨的彝族由玉溪、元江、新平、建水等地迁入。本县彝族中为数不多的“香堂”、“蒙化”人,是由景东、普洱、墨江迁入。最早迁入江城的彝族也只有10代人(250年左右)。迁来较晚的仅4代人(100年左右)。1960年调查,阿渣寨有7个彝族老人说:祖籍在北京、南京,宋时入四川,明末崇祯亡国时跟吴三桂入滇,经玉溪、元江等地,最后迁来江城。这种说法跟云南彝族历史不吻合。1963年印的《彝族简史》(初稿)中有类似的一段记载:巍山县庙山的彝族,一方面确认自己是细奴罗(“南诏”的第一个王)的嫡传子孙,另一方面又说自己的祖先来自南京应天府,并珍藏着明朝万历年间的一张“哨纸”。从这张哨纸得知,他们的祖先实际上是明朝的哨兵,而并非彝族,因在庙山守哨,与彝族通婚,最后融合于彝族之中。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清朝嘉庆初年,临安知府江滩源《条陈稽查所属夷地事宜》中说:“历年内地人民贸易往来纷如梭织,而楚、奥、蜀、黔之携眷世居其地租垦营生者,几十之三四。”又说:“客民经商投向夷地、挈家而往者渐次已繁,更有本属单孑之身挟资迁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