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背景
逐步实施城乡协调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措施。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家对农村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也不断加强,势必将为农村的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然而,在“城市带动农村”战略的逐步实施中,农村,尤其是城市周边的农村在规划引导方面的缺陷也逐步显现出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农村发展实施“规划先行”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
江城县为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江城县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将以整治村容环境提升为重点,遵循城乡统筹、集约用地、因地制宜、保护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注重特色、方便生活、有利生产的原则,重点突出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综合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产业发展、制度建设等各项工作,建设经济发达、交通便捷、环境设施先进的文明村庄。村庄整治工作的实施,将结合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配套建设农村交通、文体、环境卫生等公共设施为重点,以治理农村“脏乱差”为关键环节,统筹建设,协调推进,最终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根本改善。
第一章 现状分析
一、村域基本情况
和平行政村隶属江城县国庆乡政府,地处国庆乡周边,距国庆乡政府所在地16公里,到镇道路为土路面 ,交通不方便,距县城26公里。东邻嘉禾乡 ,南邻田房村、勐烈镇 ,西邻勐烈镇,北邻宝藏乡。辖老申寨、大寨一组、大寨二组、大寨三组、大寨四组、大寨五组、老余寨上寨、老余寨下寨、平掌、岩脚、坡脚上寨、坡脚下寨、和平开发区移民(5组)、弄扎河、杨柳沟、丫口寨、依榔、大驮甲、新寨24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671户,有乡村人口2828,其中农业人口2828,劳动力1772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592人。
全村国土面积91.18平方公里,海拔1380.00米,年平均气温18.40℃,年降水量2272.5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玉米、茶叶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6010.00亩,人均耕地2.15亩,林地105021.00亩。201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91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92.0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养植业为主。
二、自然资源
全村有耕地总面积6010.00亩(其中:田2208.00亩,地3802.00亩),人均耕地2.15亩,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茶叶等作物;拥有林地105021.00亩,其中经济林果地25600.00亩,人均经济林果地9.15亩,主要种植茶叶、水果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150亩,其他面积650亩。
三、基础设施
截止2011年底,和平村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无路灯。全村有671户通自来水,有671户通电,有0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588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0%和87.63%);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421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421户(分别占总数的62.74%和62.74%)。
和平村到镇政府道路为未硬化路面(土路);进村道路为泥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18公里,距离集贸市场18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6辆,拖拉机90辆,摩托车480辆。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208.00亩,有效灌溉率为36.73%。
到2011年底,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225户;装有太阳能农户284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80户。全村有24个自然村已通自来水;有24个自然村已通电;有24个自然村已通路;有24个自然村已通电视;有24个自然村已通电话;有0个自然村已通路灯。该村农户住房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16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221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394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40户居住于其他结构的住房。
四、现状存在问题
1、生产、生活用水不稳定,生活用水未经处理,卫生 程度不高;
2、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水利设施配备能力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够深入,调整产业单一,农民 持续增收困难;
4、村庄规划较乱,住房规划不合理,村容村貌治理困难;
5、村集体资金薄弱;
6、产业结构单一,少、散、弱、低的问题突出,没有亮点,缺乏特色产品;
7、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增收渠道不宽;
8、就业再就业压力大,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难度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困难;
9、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群众就医困难。
第二章 规划总则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
4、《云南省村庄规划编制办法(试行)》。
5、《云南省村镇建设管理条例》。
6、江城县、国庆乡相关规划。
7、与本规划相关的国家、省、市颁布的其他规范、规定等。
二、规划原则
1、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2、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
3、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4、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扎实有序推进。
5、坚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全镇各级组织和全镇人民的共同行动。
三、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范围
和平行政村,包括其所辖24个村民小组。
2、规划期限
规划近期:2011-2015年;规划远期:2016-2031年。
四、规划总体目标
和平村今后的发展目标是:按照“强化基础,调优结构,培植支柱,组织保障”的总体路线加快发展。
1、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提高全村居民生活质量。绿化、美化、亮化村容。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优化全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用土地资源优势吸引资金、技术、人才。
3、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林果业,改良品种, 提高品质,进一步推广蔬菜、茶叶,提高种植水平 。
4、引导群众扩大养殖业,农作物种植上进一步进行结构调整,发展一些经济效益高、产出率高的作物种植。
5、划定村庄发展界线,避免村庄无序发展。通过近、远期的努力,将和平村建设成为生态村、文明和谐村和小康村。
6、利用交通便利的优势,发展养殖业或加工业;加强对剩余劳动力的科技技能培训,转移剩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章 村庄布局规划
一、现状分析
全村现有24个村民小组,具体情况如下:
序号
|
村小组
|
户数(户)
|
人口(人)
|
1
|
老申寨
|
28
|
137
|
2
|
大寨一组
|
21
|
92
|
3
|
大寨二组
|
31
|
130
|
4
|
大寨三组
|
16
|
53
|
5
|
大寨四组
|
17
|
69
|
6
|
大寨五组
|
20
|
73
|
7
|
新安寨
|
34
|
151
|
8
|
弄扎河
|
44
|
175
|
9
|
杨柳沟
|
33
|
167
|
10
|
丫口寨
|
28
|
93
|
11
|
依榔
|
31
|
169
|
12
|
大驮甲
|
51
|
229
|
13
|
坡脚上寨
|
26
|
98
|
14
|
坡脚下寨
|
23
|
75
|
15
|
老余寨上寨
|
26
|
126
|
16
|
老余寨下寨
|
25
|
120
|
17
|
和平开发区移民
|
125
|
517
|
18
|
新寨
|
42
|
146
|
19
|
平掌
|
29
|
112
|
20
|
岩脚
|
20
|
88
|
二、发展规模预测
1、人口规模
序号
|
村小组
|
户数(户)
|
人口(人)
|
1
|
老申寨
|
35
|
158
|
2
|
平掌
|
35
|
129
|
3
|
岩脚
|
25
|
102
|
4
|
新安寨
|
42
|
174
|
5
|
弄扎河
|
53
|
202
|
6
|
杨柳沟
|
42
|
193
|
7
|
丫口寨
|
33
|
107
|
8
|
依榔
|
39
|
195
|
9
|
大驮甲
|
63
|
264
|
10
|
大寨一组
|
26
|
106
|
11
|
大寨二组
|
38
|
150
|
12
|
大寨三组
|
19
|
61
|
13
|
大寨四组
|
21
|
80
|
14
|
大寨五组
|
24
|
84
|
15
|
新寨
|
49
|
168
|
16
|
新安寨
|
42
|
174
|
17
|
老余寨上寨
|
32
|
145
|
18
|
老余寨下寨
|
31
|
138
|
19
|
坡脚上寨
|
31
|
113
|
20
|
坡脚下寨
|
27
|
87
|
2、建设用地规模
规划结合用地现状,近期人均建设用地规划控制为100平方米,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控制为110平方米,则全村近期总建设用地为29.23公顷,远期总建设用地为35.79公顷。
三、村居点发展规划
1、村庄整合规划
现状村组
|
规划类型
|
搬迁或合并地点
|
搬迁或合并原因
|
整合后村居点
|
建设时序
|
老申寨
|
保留
|
—
|
—
|
老申寨
|
远期
|
平掌
|
保留
|
—
|
—
|
平掌
|
远期
|
岩脚
|
保留
|
—
|
—
|
岩脚
|
远期
|
新安寨
|
保留
|
—
|
—
|
新安寨
|
远期
|
弄扎河
|
保留
|
—
|
—
|
弄扎河
|
远期
|
杨柳沟
|
保留
|
—
|
—
|
杨柳沟
|
远期
|
丫口寨
|
保留
|
—
|
—
|
丫口寨
|
远期
|
依榔
|
保留
|
—
|
—
|
依榔
|
远期
|
大驮甲
|
保留
|
—
|
—
|
大驮甲
|
远期
|
新寨一组
|
保留
|
—
|
—
|
新寨一组
|
近期
|
新寨二组
|
保留
|
—
|
—
|
新寨二组
|
近期
|
新寨三组
|
保留
|
—
|
—
|
新寨三组
|
近期
|
新寨四组
|
保留
|
—
|
—
|
新寨四组
|
近期
|
新寨五组
|
保留
|
—
|
—
|
新寨五组
|
近期
|
新寨
|
保留
|
—
|
—
|
新寨
|
远期
|
新安寨
|
保留
|
—
|
—
|
新安寨
|
远期
|
老余寨上寨
|
保留
|
—
|
—
|
老余寨上寨
|
远期
|
老余寨下寨
|
保留
|
—
|
—
|
老余寨下寨
|
远期
|
坡脚上寨
|
保留
|
—
|
—
|
坡脚上寨
|
远期
|
坡脚下寨
|
保留
|
—
|
—
|
坡脚下寨
|
远期
|
2、村庄等级及发展方向规划
村居点
|
规划期末总人口
|
村庄等级
|
村庄整治类型
|
老申寨
|
158
|
基层组
|
改造型
|
平掌
|
129
|
基层组
|
改造型
|
岩脚
|
102
|
基层组
|
改造型
|
新安寨
|
174
|
基层组
|
改造型
|
弄扎河
|
202
|
基层组
|
改造型
|
杨柳沟
|
193
|
基层组
|
改造型
|
丫口寨
|
107
|
基层组
|
改造型
|
依榔
|
195
|
基层组
|
改造型
|
大驮甲
|
264
|
基层组
|
改造型
|
新寨一组
|
106
|
中心组
|
扩建型
|
新寨二组
|
150
|
中心组
|
扩建型
|
新寨三组
|
61
|
中心组
|
扩建型
|
新寨四组
|
80
|
中心组
|
扩建型
|
新寨五组
|
84
|
中心组
|
扩建型
|
新寨
|
168
|
基层组
|
改造型
|
新安寨
|
174
|
基层组
|
改造型
|
老余寨上寨
|
145
|
基层组
|
改造型
|
老余寨下寨
|
138
|
基层组
|
改造型
|
坡脚上寨
|
113
|
基层组
|
改造型
|
坡脚下寨
|
87
|
基层组
|
改造型
|
四、用地布局规划
1、居住用地
以优化、完善现状居住区为主,合理安排居住用地。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结合全村的发展建设,建设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行政办公、商贸、体育设施、加工房等集中建设,便于服务村民生活需要。
3、公用设施用地
规划近期现有公用设施保持不变。
规划远期结合发展实际要采取相对分散的原则布置,设置垃圾收集点、公厕、小型村民活动中心、停车场和加工房。
4、绿化景观用地
绿化景观用地通过绿化广场、道路绿化和重点对房前屋后实行绿化等等形成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布置。
5、预留用地
近期对发展预留用地性质不作硬性规定,视发展状况可进行灵活调整,保证规划实施的弹性。
第四章 产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条件分析
1、产业发展现状
全村2011年农村经济总收入913.0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651.00万元,占总收入的71.30%;畜牧业收入170.00万元,占总收入的18.62%(其中,年内出栏肉猪3013头,肉牛32头,肉羊0头);渔业收0万元,占总收入的0%;林业收入23万元,占总收入的2.5%;第二、三产业收入65万元,占总收入的7.12%;其它收入32万元,占总收入3.5%,工资性收入32万元,占总收入的3.5%。农民人均纯收入1892.00元,农民收入以种、养植业等为主。
2、特色产业
全村的主要产业为茶叶、畜牧,主要销售往县内。2011年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278.88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30.54%。
二、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规划近期:立足现有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产业发展基础,加快资源整合力度,积极推广特色化、标准化、规模化农业,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规划远期:巩固发展现代化农业,大力发展精品种植业和养殖业,全面推进以优势产业发展以带动全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产业
|
近期发展重点
|
远期发展方向
|
种植业
|
巩固发展原有特色种植业,形成具规模的茶叶种植基地、蔬菜种植基地、水稻种植基地。
|
开发引进新品种,运用科学种植技术,加强管理,打造和平村的农产品品牌。
|
养殖业
|
养殖业以集体合资、集体管理形式进行生产、保存、加工和运输。
|
加强养殖技术培训,建立具规模的养殖基地,建立健全国庆乡和平村养殖社。
|
加工业
|
进行招商引资或合资建立茶叶的深加工厂,整合现有的小型加工厂,集约生产,统一输出。
|
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成普洱市的茶叶品牌。
|
第五章 基础设施规划
一、道路交通工程规划
1、道路分级
根据村庄布局及承担的功能布局,路网规划以在满足村庄内部运输要求和道路通行能力的前提下,设计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三级道路。
(1)主干道:宽4-6米,担负村庄对内对外主要交通的功能。
(2)次干道:宽2-3米,连接主干道,担负内部次要交通的功能。
(3)支路:宽1米,连接主干道与次干道,本规划中所确定的支路系统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控制。
2、道路建设
(1)建设标准:以水泥路面为主;部分通户道路要灵活建设,就地取材,以碎石铺砌,塑造村庄特色和乡村风情。
(2)建设组织模式:a.政府财政出资,地方村民出力,规划部门技术支持;b.建议政府实物补贴,谨慎使用现金直接补贴,比如补贴水泥等建设物品,确保援助切实用在道路建设上;c.利用本地劳动力,增加地方农民收入。
(3)道路的养护和责任划分。明确道路养护责任,依照就近原则,将道路的监督管理落实到各住户。
3、道路竖向规划
(1)道路坡度和转弯半径:根据全村的地形以及地质环境,道路横坡为2%~3%,道路纵坡不大于12%,道路最小转弯半径12m。
(2)道路与景观环境:与全村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保护和维持村域绿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有价值的自然风景和设施。
(3)道路排水:道路排水方式结合全村的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和年降水量等因素,进行合理选择。主要采用自然排水和排洪沟排水。路面设计应不低于多年平均地下水位高度,以及防洪沟高度。在道路排水不畅处,排水纵坡不小于0.3%。
(4)道路防护工程:道路的防护工程设置根据路面的形式以及全村防治灾害类别确定,主要的防护措施采用护坡、挡土墙、堤、坝等方式。
二、给排水工程规划
1、给水工程规划
(1)水源点选择:水源选择的要求是水质良好、水量充足、便于保护,能够达到一定的抗旱标准。全村各村组由水源点直接引水。水源水质满足建设部《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2-93)规定的二级水源水质标准。
(2)用水量预测:综合生活用水量、畜禽用水量、管网漏失水量、未预见水量和消防水量综合预测全村用水量,预测结果如下:
项目
|
用水指标
|
数量
|
近期水量(升)
|
远期水量(升)
|
生活用水量
|
近期100升/天·人
远期150升/天·人
|
近期2923人
远期3254人
|
292300
|
488100
|
公建用水量
|
按生活用水量的20%计
|
/
|
58460
|
97620
|
生产(畜禽饲养等)用水量
|
按生活用水量的40%计
|
/
|
116920
|
195240
|
未预见水量、管网漏损量及消防水量
|
各项用水量总和的15%
|
/
|
70152
|
117144
|
总计
|
/
|
/
|
537832
|
898104
|
(3)给水规划:重点实施节水灌溉工程和小型蓄水工程建设工程不断完善全村的供水系统工程。建设小坝塘、小水窖等小型水源工程建设,架构“引水站—输水管网—蓄水池”三级供水设施,给水管网建设以线路最短、水源不受污染、容易检修为基本原则。
(4)水源地保护: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在水源井的影响半径100米范围内,作为饮用水地下水源一级保护区;100-300米范围内,作为饮用水地下水源二级保护区。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的水质均应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的要求。
2.排水工程规划
(1)污水量预测:全村污水量按照用水量的70%计,则污水量为:
近期污水总量(升/d)
|
远期污水总量量(升/d)
|
376482.40
|
628672.80
|
(2)排水规划:全村排水采用雨污合流制,排水系统与道路配套建设,使用暗沟形式,内部排水在干道一侧挖排水沟,宽≥0.48m,高≥1.0m,砖混结构,雨污水通过排水暗沟,由环村排水沟集中,经污水处理点处理后排出。
(3)给水管网与排水暗沟保护规划
不断加强对给水管网和排水暗沟的监管力度,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加强对村民的文明教育,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
三、电力工程规划
1、用电水平:户通电率100%;户端电压合格率≥95%;村民用地损率≤11%。
2、配电管理:供电半径不超过0.5km,供电半径合格率≥90%。配电设备配置完善,均采用节能型设备。
3、生活照明:实行“一户一表”。10kv输电线路进入村庄,采用架空绝缘电线。低压线路采用钢芯铝绞线架空敷设,村民房屋附近采用架空绝缘电线。低压电缆在进入用户处,设防雷保护装置。要求各住户配电箱的进线端装设带短路、过负荷、欠电压保护功能的保护电器,电源插座回路设置剩余电流保护器。
4、村庄公共照明:规划远期考虑在入村主干道路上设置路灯,灯具高度6m左右,安装间距35—50m,路灯线路与电力电路同杆敷设。宅间道路照明以居民自家独立设置路灯为主。
四、电信工程规划
1、规划对全村有线电视系统进行优化改造,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100%。采用2芯非屏蔽多模光纤,接入英特尔网络信号,全村共用一个交换机,近期满足公共建筑需求。
2、不同情况电信线路应采用电信电缆管道沿道路埋地敷设,管道采用4—6孔PVC管,支路采用2-4孔PVC管,经过村寨的光缆线路进入管道系统敷设,村寨边缘部分宜采用直埋敷设,原则上光缆直埋线路两侧各0.75m区域为光缆保护区,上方严禁修建任何形式的构建筑物,也不能种植根系发达的树木。
五、环卫设施规划
1、卫生厕所
公共厕所:规划公共厕所采用粪槽排至“三格式”化粪池的形式。粪池也可采用与沼气发酵池结合建造。服务半径不大于100米,不多于200户居民,设置在村民聚集区边缘。
户用厕所:规划推广使用卫生旱厕和渗水式厕所。
2、垃圾处理
规划全村的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不超过70米,同时不得污染周围环境并与村容村貌相协调,按以下方式运行:
户集中:农户负责自家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保洁,农户将稻草、动物粪便等可以利用的有机物返田,并将垃圾集中堆放在垃圾堆放点。
村收集:在人口相对密集的地点建设固定的垃圾池。由保洁员把农户和公共场所的垃圾集中清运至附近的垃圾池。
第六章 公共设施规划
一、教育事业规划
结合全村教育设施发展现状,综合考虑全村教育需求,以完善现有设施为重点,规划对学校建设不作强制性规定。
二、医疗卫生事业规划
规划原则上不再新建新的村级卫生所,在中心村小组新建卫生室。近期规划以配备必要的医务人员、救护用具和药品为重点。
三、文化娱乐设施规划
规划结合全村发展规模,规划原则上不再新建新的文体娱乐设施,重点以对现有设施进行适当的改扩建为主。
四、商业设施规划
规划结合全村产业发展现状和人口规模,通过建设农资店和便民小商店等设施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便利。
项目名称
|
建设规模
|
项目性质
|
投资(万元)
|
建设期限
|
集贸市场
|
2000㎡
|
新建
|
200.00
|
近期
|
商店
|
24个
|
改扩建
|
48.00
|
近期
|
五、综合防灾规划
1、消防规划
合理设置村庄各类用地中建筑的防火分区、防火间距和消防通道(宽度不宜小于4m,转弯半径不宜小于8m);在人口密集地区应规划布置避难区域;原有耐火等级低、相互毗邻的建筑密集区域或大面积棚户区,应采取防火分隔、提高耐火性能的措施,开辟防火隔离带和消防通道,增设消防水源,改善消防条件,消除火灾隐患。防火分隔宜按30—50户的要求进行。
2、抗震规划
抗震级别:规划区地处云南省地震烈度区划VII度区,规划按VIII进行设防,生命线工程建筑VIII防。
次生灾害源的控制管理:对生产、存放大量易燃、易爆品的单位,规划严格安排在远离生活区的地带,位于村居点上风向和人口密集地区的灾害源要迁至较适宜地段。
避震疏散通道与疏散场地:规划避震疏散通道主要利用村庄的主次干道及村庄对外交通设施相联系的骨干道路,形成通畅的快速疏散体系。规划管理中要对沿线建筑控制高度和建筑后退距离严格审批,以保证建筑物倒塌后仍能通行。规划的公园、广场、运动场及学校操场是地震时的主要疏散场地,应加以严格保护。
生命线系统及抗震设防:重点加强对供水、电力、交通、电信、燃气、医疗救护等生命线系统的防护技术措施。各类建筑物及工程构筑物,须严格按照标准设防,原有的工程设施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建筑物、构筑物,须进行加固和改造处理。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执行。
3、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村庄中所有新建工程项目的选址、定点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影响,做好防治工作。
4、防洪规划
根据需要修建围村埝(保庄圩)、安全庄台、避水台等就地避洪安全设施时,其位置必须避开分洪口、主流顶冲和深水区,其安全超高必须符合下表规定:
安全设施
|
安置人口/人
|
安全超高/米
|
围村埝(保庄圩)
|
1000——10000
|
1.5——1.0
|
< 1000
|
1.0
|
安全庄台、避水台
|
≥1000
|
1.5——1.0
|
<1000
|
1.0——1.5
|
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生态农业建设规划
规划在全村范围内积极推广发展节水型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2、林草资源保护规划
继续推进封山育林工程,积极发展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加强林草资源保护。
3、水资源保护规划
规划通过加大污水治理力度,有效防治水污染。提高水重复利用率,从单纯的水污染控制向废水资源化和推行清洁生产转移。为防止河岸水土流失,特限定河道蓝线控制,规划全村境内重要河道蓝线控制范围为200米。
4、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
规划通过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突出农业产业布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不断降低面源污染,增加土壤肥力。
5、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规划
规划全村必须积极发展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养殖业,同时,合理规划畜禽养殖场的场址和布局,并加强畜禽养殖场的环境管理。
第七章 规划实施对策建议
一、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1、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具有法律效力,要纳入各地区、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约束性指标要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
2、加强规划管理,查处违法建设,对规划区内未经许可或不按许可条件进行建设的,依法查处。
二、规划的深化
1.以本规划内容为指导,积极编制村庄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指导各村组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建设。
2.在本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专项规划的编制。
3.积极开展旅游开发规划、村庄保护规划。
三、规划的监督管理和公众参与
1.加大效能监察、督导、责任追究等工作力度,强化行政层级监督。
2.定期向政府人大报告本规划的实施及后续规划的制定、实施情况,加强和完善人大对规划编制、实施的监督。
3.通过规划公开、政务公开等,加强社会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新闻监督等,保证规划全面实施。
4.认真对待公众的意见建议,增强规划制定的民主性。
四、规划的实施机制
1.本规划提出的产业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施。
2.本规划确定的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是政府的工作,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能,运用公共资源全力完成。
3.本规划提出保护生态环境,主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等法律手段,并辅之以经济手段加以落实。
4.本规划确定的村庄撤迁整合等内容,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必须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