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规划总则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3.《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4.《云南省村庄规划编制办法(试行)》。
5.《云南省村镇建设管理条例》。
6.国庆乡相关规划。
7.与本规划相关的国家、省、市颁布的其他规范、规定等。
1.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2.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
3.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村庄发展体制机制。
4.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扎实有序推进。
5.坚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使村庄建设成为全乡各级组织和全乡人民的共同行动。
1.规划范围
依榔寨自然村,规划范围3.34公顷。
2.规划期限
本规划年限为2011年—2030年.
规划近期:2011-2015年(全面建设阶段);
规划远期:2016-2030年(全面实现阶段)。
四、 规划总体目标
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逐步调整与完善村内各项功能及基础设施水平,优化人居环境,同时正确控制和引导村庄产业发展方向,创建独具特色的文明村庄。
第二章 现状分析
1.地理位置:依榔寨自然村隶属于国庆乡和平村委会 ,属于山区。位于国庆乡西北,距离村委会10公里,距离国庆乡31公里。
2.自然条件:国土面积5.7平方公里,海拔1230米,年平均气温18.4℃,年降水量2270毫米。适宜种植茶叶、水稻等农作物。
3.人口现状:全村辖1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0户,有乡村人口168人,其中农业人口168人,劳动力116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09人。2010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3.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41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业为主。该村以彝族为主。参加农村合作医疗92人,参合率54.76%。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 距离村委会卫生所10公里,距离镇卫生院31公里。
4. 产业现状:该村的主要产业为茶叶、甘蔗,主要销售往本县。
5. 社会经济现状:2009年全村经济总收入23.10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2.6万元,占总收入的54.55%;畜牧业收入6.10万元,占总收入的 26.41%;林业收入2万元,占总收入的8.66%;第二、三产业收入2万元,占总收入的8.66%;农民人均纯收入1041元,农民收入主要以农业为主。
6. 基础设施条件:该村截止2009年底,已实现通水、电、路、电视、电话五通,无路灯。全村有30户通自来水,(占农户总数的100 %)。有30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30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 100 %和100%);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25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25户(分别占总数的83.33%和83.33%)。
该村到乡乡道路为柏油路路面;进村道路为土路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28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31公里。全村共拥有拖拉机4辆,摩托车8辆。
全村装有太阳能农户0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0户。
该村到2009年底,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
7. 村庄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划区内建筑总体情况不佳,急需更新与整治。
2.现状缺少公共活动娱乐等服务设施,现状基础设施建筑质量不佳,空间较小,不能满足居民多种文化生活的要求。
3.缺乏公共活动空间,具有景观潜质的节点大多环境较差,缺乏梳理。
4.道路系统状况较差,急需完善,进行新建与拓宽。
5.由于各方面原因,建筑布局松散,人均居住面积较大。
6.村庄道路系统不够完善,尚需新建与拓宽。
第三章 村庄规划
一、人口预测
和平村民小组现状人口为168人,由于相关部门没有该村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的统计数据,因此本次规划按国庆乡乡村人口平均自然增长率确定该村的自然增长率7.20‰,机械增长率30‰。采用综合分析法,确定规划近期有32户,人口为175人;规划期末将有40户,194人 。
二、用地规模
1.村庄现状建设用地约2.86公顷,人均建设用地70平方米。
2.到规划近期本村建设用地约为3.34公顷,人均用地为80平方米。
规划建设规模一览表
项目
|
单位
|
数值
|
规划总用地
|
Ha
|
3.34
|
规划建设用地
|
Ha
|
0.64
|
规划总户数
|
户
|
32
|
规划总人口
|
人
|
175
|
人均用地面积
|
M2/人
|
80
|
三、村庄发展方向
1.种植业
全村稳定发展茶叶生产、咖啡、橡胶种植,保证人均一亩的口粮耕地面积。
在茶叶发展上,首先增强科普知识,推广良性的种植方式;其次,实现集约经营、农工商一体化,增加收入,提高种植的积极性;第三,通过政府招商引资等方式,带动村庄的农户茶叶生产和加工,促进农户发展茶产业。
在水果产业发展上,推广规模化种植,同时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单产,同时扩大销路。
粮食生产重点引进和推广杂交水稻系列优良品种,提高种植技术和科技含量,粮食单产进一步提高。且实抓好防灾工作,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林业发展中,通过对现有的杂木林进行改造种植经济林,如橡胶、咖啡在改造环境的同时增加收入。
2.养殖业
从长远发展可考虑从传统养殖业向集中分离养殖转化,畜粪集中处理利用修建沼气池,人畜分离有利于村庄整体环境质量的提升。现阶段根据自身条件可采用散养和集中分离养殖相结合。
四、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1.道路交通工程建设规划
(1)道路体系规划
内部交通:村居点内部道路作为农户民居日常生活联系道路。
道路坡度和转弯半径:根据全村的地形以及地质环境,道路横坡为2%~3%,道路纵坡不大于12%,缘石最小转弯半径3.0m。
道路与景观环境:道路的布置与全村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保护和维持村域绿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有价值的自然风景和设施。
道路排水:主要采用自然排水和排洪沟排水。
道路防护工程:道路的防护工程设置根据路面的形式以及全村防治灾害类别确定,主要的防护措施采用护坡、挡土墙、堤、坝等方式。
(2)道路建设
村组内道路分为二级,村组干道和宅间道路。
村组干道:道路断面为A-A,为现状水泥道路改造,红线宽度为4米。
宅间道路:道路断面为B-B,规划宅间道路的路面宽3米,砼路硬化。住宅建筑均沿道路两侧排布,与车行道路形成不少于3米的后退距离。
(3)静态交通
停车场:规划在通村道路沿线建设1个停车场,方便村民停车及回车用途。
安全设施:结合路面情况和规划功能逐步完善交通标志、交通标线、防护设施等各类交通设施,村庄出入口处设置村庄警告标志,在村庄入口处设置限高标志和限高设施,限制大型汽车通过。
(4)道路竖向规划
村庄道路标高原则上采用低于两侧宅基地场院标高(15cm-45cm),并结合工程管线改造要求统一考虑;在特殊地方(由于地形原因有的宅基地低于路面)采用挡土墙;村内主次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控制绿化高度不得高于0.7m,主要道路交叉口的缘石半径3m。路牙选材结合地方材料选取;道路行道树株间距离设置为3m,树池为1-1.5㎡,树坑中心与地下管道水平距离1.5m。
(5)重点建设项目
和平村民小组道路工程重点建设项目表
道路起始点
|
长度(米)
|
宽度(米)
|
项目性质
|
投资(万元)
|
建设期限
|
村庄内部道路
|
542.94
|
4
|
新建
|
32.58
|
近期
|
100.07
|
3
|
新建
|
4.50
|
近期
|
总计
|
——
|
——
|
——
|
37.08
|
——
|
2.给水工程建设规划
(1)供水现状
村庄有一个水池,进行集中供水,水量严重不足。
(2)用水量预测
综合生活用水量、畜禽用水量、管网漏失水量、未预见水量和消防水量综合预测全村用水量,其预测结果如下表:
项目
|
用水指标
|
数量
|
近期水量(升)
|
远期水量(升)
|
生活用水量
|
近期100升/天·人
远期150升/天·人
|
近期175人
远期194人
|
17500
|
29100
|
公建用水量
|
按生活用水量的20%计
|
/
|
3500
|
5820
|
生产(畜禽饲养等)用水量
|
按生活用水量的40%计
|
/
|
7000
|
11640
|
未预见水量、管网漏损量及消防水量
|
各项用水量总和的15%
|
/
|
4200
|
6984
|
总计
|
/
|
/
|
32200
|
80316
|
(3)水源点选择及位置
水质良好、水量充足、便于保护,能够达到一定的抗旱标准。根据农村特点,选择水源的顺序:
①能自流供水的泉水和承压层的自流井水。
②污染轻、浑浊度低而能自供水的高位水库水和山溪水。
③需要抽升的基本符合卫生要求的地下水。
④铁锰略超标但对人不造成危害的地下水。
⑤水库水、河水、湖水等。
(4)给水措施
集中供水:规划期内,通过输水管线供应村庄,给水管建设从水池到每户的支状用水管网,管材选用PE给水管。
消防供水:在村组内主干道一侧设置消防栓,按照规范,消防半径120米设置一处,增加消防安全。
3.排水工程规划
(1)排水体制
村内一定的排水明渠,通过整治规划,逐步取消排污明渠,采用管道形式,根据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要求,确定规划期内排水体制为雨污分流制。
(2)污水工程
①污水量预测:全村污水量按照用水量的70%计,则污水量为:
近期污水总量(升/天)
|
远期污水总量量(升/天)
|
22540
|
56221.2
|
②管径测算:污水管道铺设时,先定总干管,走向一般依据地形坡度铺设,满足污水重力自流要求。排污管道直径最小不小于150mm,最小坡度不小于0.3%。
(3)雨水工程
①雨水口:雨水口的形式、数量和布置,应按汇水面所发生的流量、雨水口的泄水能力及道路形式确定;雨水口间距宜为17~50m,连接管串联雨水口个数不宜超过3个。雨水口连接管长度不宜超过17m;当道路纵坡大于2%时,雨水口的间距可大于50m,坡段较短时可在最低点处集中收水,其雨水口的数量或面积应适当增加。
②排水口:出水口的位置形式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选取;出水口应采用防冲、消能、加固等措施.。
雨水经管道收集后,采取就近原则,通过排水口排放到农田、沟渠或河流中,排水管线的管径。
③管径测算:雨水管道在满流时为0.75m/s,管道设计为DN200-400mm。
4.电力工程建设规划
用电水平:户通电率100%;户端电压合格率≥97%;村民用地损率≤11%。
配电管理:供电半径不超过0.5km,供电半径合格率≥90%。配电设备配置完善,均采用节能型设备。
生活照明:生活照明用电实行“一户一表”。
公共照明:规划远期考虑在入村主干道路上设置路灯,为太阳能节能灯,灯具高度6m左右,安装间距35—50m,路灯线路与电力电路同杆敷设。宅间道路照明以居民自家独立设置路灯为主。
5.电信工程规划
由于户数较少,且地形地貌复杂等原因,不利有线电视网设置,使用卫星接收器,覆盖率达到100%。全村电信信号共用一个交换机,满足村庄居民使用需求。
6.清洁能源建设规划
(1)“一池三改”建设规划
规划近期:村组内基本每家每户均有沼气池,但已经不再使用。一方面为推广清洁能源进村,减轻对山林的破坏,减少柴、木燃烧对大气的污染,另一方积极推广构建以种植、养殖、加工、沼气为链条的微型循环经济。
规划远期:全面形成“养猪不垫圈、做饭不需柴和炭、种菜不花化肥钱、绿色产品无污染”的格局,实现生物质能的循环利用。
(2)太阳能建设规划
国家目前已将太阳能热水器纳入了“家电下乡”的范围,并给予适当的补贴,全村必须及时把握政策机遇,采取各种措施,全面推进推广工作。
7.环卫设施建设规划
(1)厕所
公共厕所:服务半径不大于100米,不多于200户居民,设置在村民聚集区边缘。规划公共厕所采用粪槽排至“三格式”化粪池的形式。
户用厕所:规划推广使用卫生旱厕和渗水式厕所。
(2)垃圾处理
规划和平村民小组的垃圾收集点服务半径不超过80米,同时不得污染周围环境并与村容村貌相协调;在入村组道路口设置一处垃圾转运点。
和平村民小组环卫设施重点建设项目表
项目名称
|
建设规模
|
项目性质
|
总投资(万元)
|
建设期限
|
公共厕所
|
2个
|
新建
|
8.0
|
近期
|
户用厕所
|
全村组
|
新建
|
6.4
|
近期
|
垃圾池
|
2个
|
新建
|
1.0
|
近期
|
(3)污水处理
规划在和平村民小组设置一处污水处理点,设置在地势较低点,使用氧化塘或生物塘等方式进行处理,然后进行排放,做到保护环境,减少对水体的污染。
五、社会事业建设规划
1.行政设施规划
由于该村民小组人口较少,行政设施与文体娱乐设施合并设置。
2.教育事业规划
由于该村民小组人口较少,不利于建设教育设施,只考虑设立村民农业技术培训班。
3.医疗卫生事业规划
由于该村民小组人口较少,在规划中未在村内设医疗室。
4.文体娱乐规划
规划近期结合依榔寨一村民小组发展规模,通过新建等途径完善相关设施。远期原则上不再增加相关设施。
和平村民小组文体娱乐设施重点建设项目表
项目名称
|
规模
|
项目性质
|
总投资(万元)
|
建设期限
|
综合服务楼
(含文化及老年人活动室、科技书屋)
|
1个
|
新建
|
30.00
|
近期
|
5.商业设施
规划结合和平村民小组产业发展现状和人口规模,通过建设便民小商店等设施为农民的生活提供便利。
和平村民小组商业设施重点建设项目表
项目名称
|
项目性质*数量(个)
|
建设规模(平方米)
|
建设期限
|
便民小商店
|
新建*1
|
≥20
|
近期
|
备注:本表所有项目均由政府引导鼓励农户个体经营。
|
六、综合防灾规划
1.防洪规划
村庄建设区防洪标准按10年一遇设防,农田等生产用地防洪标准按5年一遇设防。
洪水标准按10年一遇设计。水电站厂房的防洪标准按水工建筑物的级别进行确定。
2.抗震防灾规划
(1)次生灾害源的控制管理:对生产、存放大量易燃、易爆品的单位,在规划中应严格安排在远离生活区的地带,位于村居点上风向和人口密集地区的灾害源要迁至较适宜地段。
(2)避震疏散通道与疏散场地:规划避震疏散通道主要利用村庄的主次干道及村庄对外交通设施相联系的骨干道路,形成通畅的快速疏散体系。规划管理中要对沿线建筑控制高度和建筑后退距离严格审批,以保证建筑物倒塌后仍能通行。规划的公园、广场、运动场及是地震时的主要疏散场地,应加以严格保护。
(3)生命线系统及抗震设防:重点加强对供水、电力、交通、电信、燃气、医疗救护等生命线系统的防护技术措施。
3.消防规划
(1)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规划区农村群众居住分散,消防管理相对滞后,大部分农民的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消防法制观念不强,农民大多数存在没有消防安全意识或意识淡薄,消防安全常识贫乏,自防自救能力差的问题。
规划区农村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妇孺,缺乏基本的防火常识,做饭多是用柴草和秸秆,柴草堆放以及灶台、烟囱的设置随意。加之农民防火意识淡薄,农民吸烟众多,无论是在田边地头,还是灶前床边抽烟都很随意,危险性较大。
用电不规范,私拉乱接电线、电线老化现象严重。虽然现已实施了电网改造,但改造不尽完善,进户线以后的电气线路都没有更新,线路老化、线芯裸露,电线接头多、接触电阻较大,接头松动,电线接触不良。随着家用电器的增多,农民私拉乱接电线造成电气线路超负荷运行现象非常突出。
(2)防火分区的设置规定
村庄各类用地中建筑的防火分区、防火间距和消防通道的设置,均应符合农村建筑防火的有关规定;在人口密集地区应规划布置避难区域;原有耐火等级低、相互毗邻的建筑密集区域,应采取防火分隔、提高耐火性能的措施,开辟防火隔离带和消防通道,增设消防水源,改善消防条件,消除火灾隐患。防火分隔宜按30—50户的要求进行。
(3)防火墙的设置规定
防火墙修建应高出可燃或难燃屋面层50cm;高出非燃屋面层40cm。当屋顶为混凝土或砖拱时,可砌至混凝土屋面板或砖拱下面。紧靠防火墙两侧外墙上的门窗洞口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m;当防火墙设在转角处时,内转角两侧墙上的门窗洞口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4m。
(4)消防给水规定
无给水管网的村寨,其消防给水应充分利用江河、湖泊、堰塘、水渠等天然水源,并应设置通向水源地的消防池通道和可靠的取水设施。利用天然水源时,应保证枯水期最低水位和冬季消防用水的可靠性;
室外消火栓应沿道路设置,并宜靠近十字路口,其间距不宜大于120m。消火栓与房屋外墙的距离不宜小于5m,当有困难时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小于1.5m。
(5)消防通道的设置的规定
消防通道宽度不宜小于4m,转弯半径不宜小于8m;建房、挖坑、堆柴草饲料等活动,不得影响消防车通行;消防通道宜成环状布置或设置平坦的回车场;尽端式消防回车场不应小于15m×15m,并应满足相应的消防规范要求。
第四章 村庄建设规划
一、空间管制规划
规划将全村的土地划分为允许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三类。
1.允许建设区
主要指现状村庄建设区和新建村居点,村庄各类建设与配套、各种优惠、奖励政策与措施须重点向这类区域倾斜。
2.禁止建设区
指严禁建设的区域,主要包括植被良好和地形陡峭的山林、基本农田、其它类型耕地、水体等。禁止建设区农田、林地、水体严禁改变地类属性;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可以对其平面形状进行适当整理;林地可进行生态林林相改造;荒地必须进行生态绿化;严禁开山取土、采石、严禁乱砍滥伐植物,严禁向本区倾倒垃圾及排放污水。
3.限制建设区
指现状已有一定规模,近期拆除有一定困难,近期保留且原则上不得再在此新建的区域,这类区域不得再扩大其规模。
二、村庄住宅规划
1.现有住宅整治要求
实施土房、草房改造工程:规划期内通过采取各级政府补助、村民自筹相结合的融资方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对各村土房、草房的改造工程。
倡导合作建房:规划有条件的农户由多户合作建设单体或联排式农村特色住宅。
2.新建住宅设计要求
(1)建筑立面风格
在综合考虑宅基地现状、交往需求和土地开发价值的墙框下,将建筑风格定位于一般现代建筑风格。建筑的主立面与侧房的山墙构成富有变化的立面,包括柱、门窗、屋檐与坡屋顶。
(2)平面
基于现状宅基地的复杂性和农民自主建房的实际情况,新建建筑基底在200平方米以下,建议每户设置卫生间,底层设置小水窖、厨房和农用储藏(车库),卧室、起居等设置于楼上。
(3)高度
建筑层数为1-2层,干道两侧的建筑要突出主体和连续界面,并力求立面上有高度变化。
(4)色彩
整体上展现出一半现代建筑的建筑色彩风格,白墙青瓦,门窗采用木质感的暗褐色,配合植物的绿色,可使整个建筑主体更加突出。
(5)建筑抗震
新建建筑应按照国家相关设计规范,结合村庄所处地震烈度进行抗震设计,最大限度保证住宅的安全。
3.针对危房户、无房户的改造帮扶规划
实行政策优惠。对被纳入改造范围的,免除土地使用费、村镇建设管理费、规划设计费、配套设施费、建房执照工本费及其他相关费用。
实施经济补助。对被纳入改造范围的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凡新建户或购房户、特困户、翻盖修建户都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对安置到亲友处的寄住户,可以补助其亲友。改造的资金除向上争取外,村庄建设坚持“五个一点”的办法:即建房户自筹一点、亲友和群众资助一点、政策上优惠一点、义务帮工解决一点和集体补助一点。资金一律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禁止出现截留、挪用、冒领等违规现象的发生。
发动社会帮扶。进一步动员社会力量对需改造的农户进行帮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关部门要深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村委会要挤出一定的帮扶资金,集中力量帮工、帮料、帮建。
三、村庄绿化规划
公共绿地:在村居点中心部结合各类公共设施规划公共绿地,公共绿地以开敞式小游园的形式,为村民提供休闲、交往的绿色空间,营造良好的对外形象。
道路绿地:国道不少于20米,省道不少于15米,县道不少于10米,乡道不少于5米。
宅间绿地:在各个村居点内部规划组团绿地,美化居住环境,提高居住环境质量。
屋后绿化:规划建议选择高大乔木,可降低风速,冬季可提高温度,可选择银杏、棕榈、竹子、香椿等树种。
房前绿化:若绿化面积较小,规划建议选择园林绿化树种,包括桂花、紫薇、罗汉松、栀子花、牡丹、月季、茶花等;若绿化面积较大,规划建议选择经济类树种,如柑桔,能获得生态,经济双重效益。
围墙绿化:规划建议选择藤本尖植物,如紫藤、爬山虎、常青藤等。
四、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生态农业建设规划
推广发展节水型农业。严格限制农业用水,大力推广旱作农业,在推广应用适宜本村特点的节水灌溉技术的同时,加大投入,创建节水型生态农业示范点。利用坑、塘、沟,做好拦水、蓄水工程,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提高抗旱能力。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积极发展“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农业生产模式,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产业效益。
2.林地资源保护规划
自然林改造。通过对现状杂木林改造,种植经济林,如柑橘、松林等,及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又可保护生态环境。如果改造种植用材林,需采取相关措施,防止过度开采,造成荒漠化。
3.水资源保护规划
加大污水治理力度,有效防治水污染。提高水重复利用率,从单纯的水污染控制向废水资源化和推行清洁生产转移。
4.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规划
发展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养殖业。大力推进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工程建设,推广畜禽养殖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处理技术,实现畜禽养殖业的清洁生产,使污水及恶臭达标排放,粪便全部实现资源化。
合理规划畜禽养殖场的场址和布局。严格控制在生态敏感区附近新建畜禽养殖场,最大限度地降低畜禽养殖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加强畜禽养殖场的环境管理。实施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
五、软环境规划
1. 加强法制建设
(1)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提高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加强村民法制宣传,使农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增强农民依法行使合法权利和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意识,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2)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村庄要进一步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增强广大干部村民的法律意识,推动和平村民小组村民民主法制建设稳步、健康发展,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3)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培养村民的法制观念,加强农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充分发挥村治保会、村调解委员会的作用,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不稳定因素,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加强对黄、赌、毒和邪教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打击,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抓好三级联防,进一步维护好乡村社会稳定。
2.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村民素质
(1)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村休闲娱乐广场要配备一定的体育健身设施,为村民进行体育锻炼和休闲娱乐提供条件。
(2)积极开展乡村文体活动。举办歌咏比赛、篮球、棋牌类比赛、民俗表演等乡村文体活动,积极促进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
(3)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创建“文明示范村”、“科技示范户”为载体,提升村民的文明程度,积极开展 “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培养“爱家乡、爱集体、互敬互爱、尊老爱幼”的思想观念和传统美德,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破除陋习,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开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3. 宣传普及科学文化
(1)加强广播、通讯及宣传网络建设。应加快广播电视网络的建设,改善电视收视效果。提高乡村移动信号的覆盖率和质量,提高乡村电话普及率和上网率。
(2)宣传网络建设。建立乡村信息网站、提高乡村农业信息水平,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加强科技文化普及宣传工作。
4.规划实施的组织管理建设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协调机制。加强村庄建设规划实施工作的领导,成立村庄建设实施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决策村庄建设实施的重大事宜,研究、协调、解决规划实施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2)设立项目实施工作组。由村组领导班子和相关业务部门组成项目实施工作组,工作职责是:落实领导小组决议,引导项目建设和经营管理,对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提出处理意见上报上级政府主管部门。
5.建立新型农民培训制度
积极开展新型农民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和农村劳动转移培训,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大力培养农村乡土实用人才。
第五章 实施对策及建议
1.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具有法律效力,要纳入村庄建设、村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约束性指标要分解落实到户。
2.加强规划管理,查处违法建设,对规划区内未经许可或不按许可条件进行建设的,依法查处。
1.以本规划内容为指导,积极编制村庄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指导各村组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建设。
2.在本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专项规划的编制。
3.积极开展旅游开发规划、村庄保护规划。
1.加大效能监察、督导、责任追究等工作力度,强化行政层级监督。
2.定期向政府人大报告本规划的实施及后续规划的制定、实施情况,加强和完善人大对规划编制、实施的监督。
3.通过规划公开、政务公开等,加强社会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新闻监督等,保证规划全面实施。
4.认真对待公众的意见建议,增强规划制定的民主性。
1.本规划提出的产业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施。
2.本规划确定的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是政府的工作,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能,运用公共资源全力完成。
3.本规划提出保护生态环境,主要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等法律手段,并辅之以经济手段加以落实。
4.本规划确定的村庄撤迁整合等内容,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必须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
五、 村庄规划审批程序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有关规定,自然村建设规划经村民代表会讨论通过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附:建筑方案图、国庆乡和平村依榔老寨小组现状分析图、国庆乡和平村依榔新寨小组现状分析图、国庆乡和平村依榔老寨小组规划图、国庆乡和平村依榔新寨小组规划图